• 又一个安联之夜

    又一个安联之夜

    作者在

    巴黎,一只这两年在任何足球游戏中都妖得不能再妖的球队,不谈离开的姆巴佩和当红的登金球,维蒂尼亚、K77、哈基米、若昂内维斯,替补席上的扎伊尔埃梅里、巴尔克拉、贝拉尔多,还有一个现实横空出世的杜埃,核心阵容平均年龄不到25岁,如果不出现人员动荡,除了金元足球,在未来几年能和这只队伍拼一拼的我估计只有拉玛西亚的少年们了,何况,巴黎不缺钱,是真挺吓人的…

    国米输得不冤,论纸面实力,和当年穆里尼奥那只国米比,确实完全不在一个层次,赛前一边倒的支持,除了伪装的多国部队,可能就是老男孩们无法心死的青春怀念吧,但无论怎样,已是值得称赞,半决赛送走准梦四的两场,足以留名。

    别去沉迷喧嚣与流量,愿一切保持纯粹,自留我心。

  • 首尔之旅

    首尔之旅

    作者在

    趁着王总还能到处溜达,拿着热乎的签证,逆流从上海飞去了首尔。

    首尔,怎么说呢,没有东京的摩登和文化气息,却胜在烟火气,当然对比明洞和大阪的心斋桥,我会更喜欢后者。首尔的夜晚街头总能看到一些很有趣的东西,小酒馆大排档的公司团建,举起啤酒杯时显露的上下级关系,内卷的职场文化,男尊女卑的体制下,挣扎的女权活动,那些刻板的韩剧印象与符号,散落在大街小巷,我把这称为真实的“烟火气”。韩国人很真实,即便有时是令人讨厌的真实。

    非常喜欢首尔的食物,不同于日料冷冰冰的预制感,除了被国人玩梗坏了的泡菜,其实大多的韩餐都热气腾腾,口味浓烈,想想也是,这里靠近的是我们东北,本就应该是热烈充满能量的样子,而且非常适合三两聚餐,也因此想起了很多当年在塔村的故事,喜欢桌子上摆满小菜盘子、大家来回交换的感觉,有一种不用烧火就能赶到的温度。

    插曲:在景福宫拍完韩服后,凑齐了这两年的奇装异服九宫格,朋友圈广受好评,哈哈😄

    城市中的KPOP含量很高,包括周边的形象设计、医美整形、潮牌服饰等等,感觉年轻人基本分成了两类,一类追逐事业成功与财富,一类沉迷光鲜外在与生命印记,我觉得未来中国的年轻人也会走上这条路,大家都会越来越现实,越来越高欲望,理想主义者反倒会越来越少,过去我们没有身边富足的生活,所以追求信仰、追求另类的价值实现,现在的孩子们看到的太多、遇到的太多、想要的太多,就会有不同的渴望,我不好说这对不对,一代人总有一代人的生活方式。不过有趣的是,东亚三兄弟相互看不上,但在飞速的经济发展后面临社会转型时,遇到的问题确是高度的类似,可能是我们都太勤奋了,哈哈。

    最后吐槽一句,虽然我很喜欢喝冰的,但我真的挺难理解,餐前上冰水和早上空腹冰美式这两个习惯是如何养成的,不是挨着东北吗?

  • 恭喜国米!

    恭喜国米!

    作者在

    你能想象吗?这就是足球。你怎能不热爱足球啊!

    来自评述员詹俊,我最爱的一句足球解说词。

    商业的繁盛永远不会改变热血。

    世界纷纷扰扰、喧喧闹闹,但一切终会以最原始的热爱重生。

  • 我眼中的俄乌之战

    我眼中的俄乌之战

    作者在

    作为一个多年的俄罗斯语言文化专业,总是会被问到如何看待已经墨墨迹打了三年的这场战争。我觉得在讨论这个事情,首先应该明确几个问题。

    如何看待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国家关系?

    在两个国家的历史课本中,国家的起源都是一个中世纪东欧及北欧地带由众部落公国组成的联邦——基辅罗斯,它被认为是三个现代东斯拉夫民族国家(乌克兰、俄罗斯及白俄罗斯)的前身。直到19世纪,乌克兰大部分归属于俄罗斯帝国,其余部分为奥匈帝国和波兰领土,也就是乌克兰在起初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是一个独立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值俄国革命的混乱时期,乌克兰在1917年至1921年短暂独立,在结束乌克兰内战后,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1922年成为了苏联创始加盟共和国之一。也就是说,乌克兰作为独立国家的近代历史是从1917年才开始的,更多意义上,它能在苏联以独立加盟共和国存在是一种行政区划的分割。

    再来看看民族,俄罗斯族、乌克兰族、白俄罗斯族是东斯拉夫人的三个民族分支,基辅罗斯成立之初三个民族是统一的东斯拉夫人,直到12-14世纪,古罗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基辅向东北部的弗拉基米尔转移,进入罗斯历史上的诸公割据时代,古罗斯部族逐渐分裂成大俄罗斯人(俄罗斯人)、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等多个支系。说白了,民族分裂就是几个大公分家各立门户而已。三个民族最初是通用一种语言的,学俄语的都清楚,俄语的故乡是在基辅,俄语的基里尔文字也在基辅诞生,准确地说乌克兰语是更接近古俄语的,现在的俄语只是和普通话一样的标准语罢了,乌克兰语和目前的俄罗斯西部方言是一致的。所以才有了我们系里乌克兰语专业的学生都要先学两年俄语,懂了语法再去改一些方言发音,两种语言的发音差别对比起普通话和粤语的差别还要远远小得多。

    简单地明确了国家概念,那就能正确评估俄乌战争的根本属性和巴以战争是完全不同的。个人观点,乌克兰的国家自我认同其实是苏联时期炒作出来的结果,这个国家和俄罗斯本质上应该是同源的。举个例子,就像目前的白俄罗斯,和俄罗斯的航班来往还都属于国内航班,导致从俄罗斯转机去白俄罗斯还得先拿大毛签证入境再换国内航站楼。我认识的很多不认同这场战争的俄罗斯朋友,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他们不愿意和乌克兰打仗,因为这是一场同胞相残的内战

    乌克兰是否能获得自由,真正地融入欧洲?

    有些乌克兰人会提到波罗的海三国,认为他们也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的机会,俄罗斯人不应阻拦。我觉得首先要明确,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本质都是独立存在的民族,如果不是因为苏联的吞并,他们的老人根本不会学会俄语,他们和乌克兰的民族属性是完全不同的。

    乌克兰无法获得自由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与俄罗斯剪不断理还乱的民族联系,另一个是他们也根本不可能融入欧洲文化。在战争之前去过乌克兰的人都清楚,乌克兰是一个比俄罗斯都要更像苏联的国家,腐败的官僚体制、老旧的社会基建、保守的中年阶层思想,咋像一个欧洲国家呢,波罗的海三国这条路走了三十多年,都还被排除在主流框架以外,乌克兰就更扯淡了。欧盟对成员国的社会福利体系要求是非常高的,已经很难再接受拖油瓶国家了,我待过四年的格鲁吉亚那是做了多少年的梦啊,直到这两年才看清楚,在他们自己没能在经济上养活自己之前,加入欧盟就是痴人说梦。

    乌克兰能为欧洲带来什么呢?农产品?军工制造?一点点能源储备?我觉得都不是,他们能为欧洲带来的,只是一个战争的缓冲带,让俄罗斯离欧洲远一点…

    普京在这场战争中犯了什么错误?

    忘掉刨根问源,只看现代史,其实俄罗斯在这场战争中的困难是早就有迹可循的。2008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爆发七日战争,看似是俄军摧枯拉朽地获得胜利,实际上是因为格鲁吉亚军队根本没有反抗,没有作战意愿,我们第比利斯办公室老员工、当年的适龄入伍队员老Aleko就跟我讲起,他当时如何像一个交警引导俄罗斯坦克开进了巴统。当时的大多数格鲁吉亚人认为,这场战争只是因为时任总统萨卡什维利的排俄政治搞得有些过了,两个国家并不存在根本矛盾,或者说仇恨。但这一切,在这场战争结束之后,悄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俄罗斯做出了傲慢的惩罚决定,直接拿走了格鲁吉亚超过四分之一的土地(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自此两国真正在民意上的仇恨诞生了,格鲁吉亚人开始真正地仇恨俄罗斯人,2015年我到达格鲁吉亚的时候,那个社会所表现出的对俄罗斯人的厌恶是到达顶峰的,这已经不是几个政客操弄的游戏,而是民族自发的、真实的恨意。所以说,领土是一条红线

    而与乌克兰的冲突,傲慢的俄罗斯人再一次犯了一样的错误。为了营救亚努科维奇而发起的克里米亚战争实际上也只花了不到一个月就拿下了,原因很简单,乌军同样没有作战意愿,而且克里米亚有80%的俄族。但接下来的发展和格鲁吉亚的故事如出一辙,领土这个不应被触碰的红线,再次被践踏了,快速的军事胜利让俄罗斯人再一次忽视了恨意滋生的恶果。在那之后,乌克兰内部的反俄势力再也不只是欧美扶持的傀儡了,确实出现了由原生民族主义培养出来的战士,愚昧但可以被理解的一群人。这个时候再发起战争,就不再是当年的难度了,不是俄罗斯变弱了,只是别人懂得反抗了。

    在我看来,普京是个厉害的领导者,但他个性鲜明的傲慢其实要远超川普等人,这个在内是可以得到支持的,但在外,很难被人欣赏。

    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终归只是会在历史中沦为一段悲伤的传说。

  • 唐探1900

    唐探1900

    作者在

    因为得了流感晚上睡得断断续续,在凌晨看完了网播的唐探1900,整体上,我觉得是一部优点与缺点都很明朗的片子,创作的初衷与表达的心机都很清晰,没有掩盖,我定义为及格向上的商业片。

    推理视角

    很多人唱衰陈思诚黔驴技穷,从唐探一后作品的推理元素越来越弱,并且无趣,但实际上我认为他看得很清楚,本格推理作品在商业电影领域是没有市场,同时没有创作空间的。一部长度不超过150分钟的电影,讲一个精彩的推理案件或者悬疑故事,那就很难有篇幅去详细补充背景设定、细致刻画群像视角、增加喜剧等附加元素,而这些东西,在当下的大众观影体验下是一部成功卖座的商业片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在春节档。烧脑推理作品更多适合的是针对特定观众的中小成本作品,比如同样是陈思诚监制的误杀系列,最初走的就是这个路线。剧本创作难和审查机制也是导致本格推理作品很难突破的原因。所以对于唐探,陈思诚选择的还是务实的社会派推理风格1,我认为也是更符合打造系列电影和多域文化视角的。唐人街本身就是一个拥有复杂历史文化元素的产物,又孕育于各个不同的国家地域,本身就能提供更多的创作素材。

    1. 社会派,是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兴起的推理小说的一种流派,代表作家有松本清张。社会派相对于其它推理流派更注重犯罪动机,批判社会现象,排斥名侦探,对人性有深刻的描写(当时是为了驳斥本格派堕落为纸上游戏而出现)。社会派的精神在于“社会批判,描写人性”。 ↩︎

    我认为1900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桥段是最后资本家威曼的暴露,其实比较好地揭露了美利坚深层政府的逻辑,我一直认为两党政治其实不是选举政治,而是选择政治,不是被多数人选举,而是被少数人选择。无论是极致的右派还是虚伪的左派,都只是在不同时代被精英阶级权衡利弊推出的代理人而已。虽然我觉得川宝也免不了俗,但还真的期待他能和小马搞出点名堂,来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给美国佬来点刺激😀

    商业视角

    对比唐探系列的前三部作品,在1900里喜剧元素是大幅收敛的,除了车站接人那个中国人不骗中国人的梗外(留过学的都懂),我都基本没笑过,很明显在唐探三的过度无厘头后,陈导刻意做了收敛。这个片子的商业化营销点很明确,民族主义情怀,发哥、小岳岳、张新成、白客、魏翔的角色都是围绕着家国情怀在打造群像和多线化叙事,倒是主角两人,更多的扮演着时代经历者的角色,旁观着时代剧变的情节。虽然立意不高级,甚至还有些俗套,但在当前的民意环境里确实是能得到市场的青睐的。不过说实话,肆意鼓吹民粹的文化与媒体环境在当下真的是对的吗?只能看看历史会如何证明了。

    对于演员的表演,我觉得倒没有什么需要特意褒贬的,就是选角的感觉是挺准确的,每个人演出来就应该是那个样子。其实只要不是在那种独角戏的电影,在呈现篇幅受限的情况下,演员的表现大多是可以被导演通过剪辑和镜头去修饰的,最重要的还是气质上、甚至是外观的适配感,演技倒没有那么重要了,反倒是剧集,可能更需要考察演员的功底。

    我觉得现在的商业片导演确实应该学习下陈思诚,倒不是他有多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他就是一个很好的销售,不傲慢自我,听得进市场的声音,懂得调整、去迎合人们的思想变化,是个很好的项目PD,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