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浪山小妖怪

    浪浪山小妖怪

    作者在

    这辈子,总要有一次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上美出品的优秀创作,世界本不需要太多的盖世英雄,只是期望每个蜉蝣般的小人物,都能活出自己的价值。影片处处透露着现实主义小悲情的细节,但又从来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此时想起GAI之前在歌手演绎改编版白鸽中的那句素描,“不要回头,往前走哦,记得不要小瞧你自己,永远不要小瞧你自己。”是啊,纵然带着满身的伤口,至少还拥有自由。

  • 长安的荔枝

    长安的荔枝

    作者在

    比剧版优秀得多,社会职场讽刺与情感抒发都很到位、用心,也把原作中很难表达出的热血燃感拍了出来,但结尾节奏乱了,家国情怀有点重,立意其实支撑不足,有些冗长的同时,感觉在刻意抬高价值。结尾不如年会爽快,可能和题材审核有一些关系。

    另外,其实大鹏不一定要坚持自导自演,要么学习陈思诚,一定程度上退居二线,要么就专注表演,否则作品就会有撕裂感,最后一段李善德吃荔枝的戏,个人觉得就有点给自己加戏了,反而使作品少了些纯粹。

  • 菊花vs粗粮<一>

    菊花vs粗粮<一>

    作者在

    最近总是在抖音上看到所谓两波死忠在对线,还有站队搞流量的一群所谓KOC煽风点火,作为一个曾经在HW工作了十年的一线老员工,也是一个老数码网民,谈谈我所知道的故事吧。

    2011年,应该是我本科毕业后的夏天,小米推出了第一部手机M1,定价1999,我还能清晰地记着那句口号,为发烧友而生。作为一个要读研究生、还要继续学生生活的我,这是一部吸引力十足的手机,在当时的国产安卓机市场,确实很难找到可以和MIUI媲美的界面,同时借助与高通的深度合作,硬件配置拉满,体验流畅度非常好,就是外形比较工科,不过那时国产机审美都一般。当时,作为一个索爱手机的颜值粉残党,用的是索尼的LT26I,一块一流的屏幕,但性能真的干什么都很卡,那个时候还是3G时代,没有现在这样成熟的移动应用和视频业务,手机更像一个便携的相机和游戏机,玩游戏经常卡退,成为了我对手机最大的槽点。这个时候的小米,以极致性能其实吸引了很多人,2000元是那个时候普通学生党能接受的最高额度了,其实满足了很多年轻人的数码梦想。在14年研究生毕业加入华为之前,小米手机对于我都是一个对于年轻数码粉丝的图腾。

    然后讲讲我司吧,14年刚刚加入华为的时候,我们的终端业务做得非常差,问题也很简单,华为其实做手机很早,但做手机的动机并不是打造一块出色的数码产品,而是帮运营商客户做网络演进期的用户迁移,简单点讲,就是在2G向3G、3G向4G切换时期,通过做低成本的运营商套餐定制机,引导用户换手机,从而切换使用资费更高的新一代网络。华为做手机的初衷是帮助运营商客户实现商业成功,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核心价值观,而不是看重这一门生意,所以手机主打一个能用就行。13年的时候,在老余加入终端公司后,公司想过转型,正儿八经做手机,推出过一款高端旗舰产品D2,然而惨淡的结果到现在都是公司培训的反面案例。但很凑巧的是,在我加入公司的14年,华为终端变得不太一样了,老余接手终端公司的第三年,一个传奇诞生了…

    做个连载,有空就写点,毕竟十年的故事呢…

  • M28 独眼的残像

    M28 独眼的残像

    作者在

    前天去电影院前莫名其妙开始发烧,到现在才勉强有了些康复的样子。

    这一部挺不错的,推理与悬念能到及格线,在剧场版里算不容易了。主要的优点还是群像戏做得比较好,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高光部分,小五郎、长野三人组、元太/光彦/小哀,都有帅气而不拖沓的精彩演出,从警校五人组开始,制作组应该是吃到了配角戏的红利,不再走酸臭的恋爱戏路线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故事的主角,但大家都向往在故事中有一个自我的投射,即便不是一百分。

    大叔,帅起来的时候,真的是没得说。

  • 她不一样

    她不一样

    作者在

    爱上了你 没什么道理 只是刚好情窦初开遇到你

    人们忘不了白月光,其实,是忘不了那月光中倒映的人吧,爱的都是那个曾经愿意相信真诚的、无比纯粹与清澈的自己。

    酒吧那一段,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两段表演之一,另一段是异人之下里的陈朵(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