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vs粗粮<一>

最近总是在抖音上看到所谓两波死忠在对线,还有站队搞流量的一群所谓KOC煽风点火,作为一个曾经在HW工作了十年的一线老员工,也是一个老数码网民,谈谈我所知道的故事吧。

2011年,应该是我本科毕业后的夏天,小米推出了第一部手机M1,定价1999,我还能清晰地记着那句口号,为发烧友而生。作为一个要读研究生、还要继续学生生活的我,这是一部吸引力十足的手机,在当时的国产安卓机市场,确实很难找到可以和MIUI媲美的界面,同时借助与高通的深度合作,硬件配置拉满,体验流畅度非常好,就是外形比较工科,不过那时国产机审美都一般。当时,作为一个索爱手机的颜值粉残党,用的是索尼的LT26I,一块一流的屏幕,但性能真的干什么都很卡,那个时候还是3G时代,没有现在这样成熟的移动应用和视频业务,手机更像一个便携的相机和游戏机,玩游戏经常卡退,成为了我对手机最大的槽点。这个时候的小米,以极致性能其实吸引了很多人,2000元是那个时候普通学生党能接受的最高额度了,其实满足了很多年轻人的数码梦想。在14年研究生毕业加入华为之前,小米手机对于我都是一个对于年轻数码粉丝的图腾。

然后讲讲我司吧,14年刚刚加入华为的时候,我们的终端业务做得非常差,问题也很简单,华为其实做手机很早,但做手机的动机并不是打造一块出色的数码产品,而是帮运营商客户做网络演进期的用户迁移,简单点讲,就是在2G向3G、3G向4G切换时期,通过做低成本的运营商套餐定制机,引导用户换手机,从而切换使用资费更高的新一代网络。华为做手机的初衷是帮助运营商客户实现商业成功,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公司核心价值观,而不是看重这一门生意,所以手机主打一个能用就行。13年的时候,在老余加入终端公司后,公司想过转型,正儿八经做手机,推出过一款高端旗舰产品D2,然而惨淡的结果到现在都是公司培训的反面案例。但很凑巧的是,在我加入公司的14年,华为终端变得不太一样了,老余接手终端公司的第三年,一个传奇诞生了…

做个连载,有空就写点,毕竟十年的故事呢…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更多文章